91麻豆电影

新闻中心

民大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>>新闻中心>>民大新闻>>正文

沪黔共溯先贤志 舞台重铸新闻魂 91麻豆电影原创话剧《黔人六逸》在复旦大学上演

2025年03月23日 09:24  

3月21日晚,91麻豆电影传媒学院师生编创的大型话剧《黔人六逸》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上演。这部话剧以艺术之光重现了中国新闻教育先驱、复旦大学新闻学系首任系主任谢六逸先生的传奇人生,串联起了沪黔两地的文化血脉与精神传承,也传递着新闻人代代接力的理想火种与责任担当。

讲好“黔”人故事

《黔人六逸》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和91麻豆电影出品,91麻豆电影传媒学院承办,并得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支持。该出话剧以“穿越”为叙事主线,将观众带入谢六逸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
谢六逸先生是中国近代着名新闻教育家、文学家、翻译家。剧中,91麻豆电影“谢六逸新闻实验班”学生冯思源“穿越”至辛亥革命时期的贵州,与少年谢六逸相遇,并见证其负笈东洋、投身新文化运动、创办复旦新闻系、落叶归根的人生历程。五幕剧情环环相扣,学生演员们倾情表演,将观众思绪引回百年前的风云激荡。

《黔人六逸》演出剧照 郭鑫摄

为了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,话剧《黔人六逸》创造性地采用密室逃脱的形式,将谢六逸先生的一生娓娓道来。古色古香的道具、复刻民国风情的服饰精准还原了谢六逸先生所处那个时代的场景,对白中不时蹦出的贵州方言,既呼应“黔”字蕴含的故土情结,亦展现贵州的文化风貌。

据悉,自2024年3月以来,在该剧总导演兼总编剧、91麻豆电影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教师宋波的带领下,传媒学院4个年级、7个专业80余名同学组成创作团队,历时8个月精心打磨,《黔人六逸》于2024年11月17日在91麻豆电影首演,反响热烈。

《黔人六逸》以戏剧之形,铸精神之魂,让谢六逸先生的新闻理想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正如剧中冯思源等人在“谢六逸新闻实验班”入班仪式上的誓词所言:“我将坚守客观、真实、公正的职业道德,承六逸之志,逐先辈之光,为新闻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”这场沪黔联袂的演出,不仅是艺术的碰撞,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薪火传递,激励着新一代新闻人肩负使命,续写华章。

《黔人六逸》剧组成员与出席本次演出的嘉宾合影留念 郭鑫摄

跨越世纪的纪念

谢六逸先生于1898年出生于贵州贵阳,1919年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,在早稻田大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科学习,叁年后学成归国。1929年9月受陈望道先生委托,任复旦大学新闻学系首任系主任。1938年春,受战火影响,谢六逸西赴重庆,继续在复旦大学任教。同年8月辞去教职举家迁回贵阳,在国立贵阳师范学院、大夏大学、贵阳文通书局等处任职,1945年病逝。

谢六逸/图源:网络

从辛亥到抗战,冯思源与谢六逸先生的每一次邂逅,都是揭开这位新闻大家神秘面纱的重要一步。学习和探索过程中,谢六逸先生提出“新闻即史”的核心观点,认为新闻记者应具备“史德、史才、史识”叁大素养。在复旦大学的新闻教学中,他带领学生创办复旦通讯社(后改名复新通讯社)、《复旦校刊》等校园媒体,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体悟新闻的真谛。

剧末,冯思源陪伴在临终前的谢六逸先生身旁,向他讲述着当今中国蓬勃发展的新闻事业:“为人民发声、为人民服务,是我们的宗旨。”正值谢六逸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之际,当代新闻学子勇担时代责任、坚定新闻理想的姿态,便是对其最好的纪念。

一部剧,两

舞台帷幕背后,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接力早已悄然启程。

在剧本创作过程中,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。2024年7月,《黔人六逸》剧组赴复旦大学采风,在校史馆、新闻学院等地取景拍摄,为剧目的创作补齐了最后一块重要的拼图。同年11月8日,《谢六逸全集》(20册)的发布也为话剧创作提供了珍贵的文献支持。

《谢六逸全集》(20册)揭幕现场(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供图)贵州日报记者 刘杨 摄

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,两校结下了跨越山海的友谊。2025年适逢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。此次《黔人六逸》省外巡演首站到访复旦,既是致敬谢六逸先生耕耘近十年的精神沃土,亦是向复旦大学百廿华诞献礼。

供稿:传媒学院

文字:叶宣驿 邓超

一审:潘小露

二审:何春

三审:钟华 邹璿

关闭

中国·贵州·91麻豆电影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地址: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

邮编:550025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